2022年05月24日 01:08 金靖斌 点击:[]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时至今日,“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携手开讲,在近1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而且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国家广播电视总台和新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始于2013年6月20日。随着中国天宫空间站进入在轨建造阶段,“天宫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接连于2021年12月和近日两度开课,激发了世界各国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普事业也迈上前所有的新高度。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玩偶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坠,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做匀速运动的感觉。一种过饱和溶液被从袋子中沿着短管挤出,在短管端形成液体球,而后悬浮于空中,被一条短棒一碰,液体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很快通体“结冰”,成为一个冰球。在两块小塑料板上分别挤上些许水,形成了两个小水球,而后被轻轻靠近,两个小水球就融为一体并在塑料板间形成一个数厘米长的液体小“桥”。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交融混合后却不能自已分离开,而用绳子拴住一端,再用手臂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了。这些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所演示的现象,与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差异如此之大,完全超越了日常的经验和感知,很多学生依然在兴趣盎然地继续思考、追寻背后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天宫课堂”不是教师“自上而下”单向讲解和演示实验的过程,而是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天宫课堂”设置精心,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彰显了组织者和实施者的用心程度和专业性。
在23日的“天宫课堂”上,人们还注意到,航天员老师在介绍高微重力实验柜时,展示了之前开展实验的视频资料,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据了解,通过实验视频开展教学活动,将成为“天宫课堂”发展的方向之一。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和天宫空间站是开展太空教学和科普的前提条件。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所属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空间实验室等8大系统都取得重大成就。2011年底,中国科协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建议,以神舟十号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对接为契机,由航天员在太空为青少年讲授科学课。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积极响应。
走进天宫课堂,学习太空知识。为未来的航天梦想、培育新芽、传承航天精神,为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条:学习百年党史 集聚奋进力量【第二十五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实施
下一条:学习百年党史 集聚奋进力量【第二十四期】香港回归祖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