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老百姓们吃不饱的情况十分常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袁隆平院士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人民不再挨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年生于江西省德安县,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同时他也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
袁隆平受高粱与玉米混种优势的启发,首次设计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杂交稻栽培方法。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之后,袁隆平和团队等人经过杂交育种试验,不断筛选植株反复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于1972年培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1973年,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培育成我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试种亩产超过了千斤,比常规稻增产了五分之一左右。从1976年到2000年在全国进行推广,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3600亿公斤,三系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杂交水稻的研发成功,解决了新中国的粮食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杂交水稻也传入其他的国家,例如非洲等贫困国家,在国际上受到了人们的认可。杂交水稻的出现为我国农业的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国家的和谐。
袁隆平院士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不仅有杂交水稻,还有他宝贵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默默无闻、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



